2022-03-14 14:13:26 来源:山西日报
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今年,中国消费者协会确定消费维权年主题为“共促消费公平”。
“3·15”前夕,本报推出专版,解析消费热点,发出权益主张,凝聚你我力量,共促消费公平。
直播带货亟待规范
直播带货因其互动性等特点成为网络购物的重要方式,因主播进入门槛低,直播带货形式多样,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时有发生。
在某直播平台,吴女士购买了1只定制手镯。手镯做好后,商家将视频和照片发给吴女士。吴女士观看后认为,成品的颜色、透明度与主播当时的描述大不相符,想要协商退货,却被商家以定制产品无质量问题不予退换为由拒绝。
直播带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商品货不对板,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三无”产品摇身变成“网红爆款”;虚假宣传,肆意夸大产品功效,虚构优惠价格、数量;退换货难,拒不承担售后责任;最优价格有水分,“全网最低价”并非最低价;部分玉石黄金等贵重物品价低质量更低,甚至利用虚假产品鉴定证书欺骗消费者;部分直播营销平台怠于管理甚至放任直播间运营者、直播营销人员的侵权行为,惩戒力度低,未能帮助消费者维权,致使消费者维权受阻。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销售行为作出明确规定,相关经营主体应履行法定义务和责任。首先,直播营销平台要强化审核管理义务,加强对直播间运营者、平台内经营者的主体信息披露,防止设立多个账号,混淆主体身份,逃避法律责任和行政监管。其次,直播营销平台要加大对直播间运营者、直播营销人员、主播行为的管理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制止虚假宣传、卖惨诱购、假冒伪劣等侵权行为,积极协助消费者维权。第三,主播、直播营销人员应加强行为规范,在营销过程中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营造诚信健康的消费氛围,促进网络经济良性发展。
会员经济呼唤诚信
张先生在某健身会所购买了一张会员卡,一个月后,该健身会所将场地转让给另一家经营者。张先生要求退款,后续经营者以各种理由拖延不退。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线上线下发展会员经济,但问题频频出现:有的商家假借各种名义,拆分原有会员权益,对已付费会员再收费,会员变“韭菜”;有的线上服务商对会员续费不提醒或提醒不到位,消费者被“自动续费”;会员福利变化大,加入后遭冷遇且预约困难;有的会员无法获得非会员优惠,导致购买同款产品实际支出反而比非会员高。
会员经济成功的前提,是经营者为收费会员提供“超预期”的商品和服务。但很多经营者更关注收取会费和增加会员量,不注重会员服务,被指“吃相难看”。对此,经营者应当制定公平合理的会员服务协议,显著提示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严格落实宣传和承诺内容,切实承担应尽义务和责任,通过提升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增强会员福利和黏性,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对消费者来说,入会前要关注经营者资质和经营场所情况,选择渠道正规、信用良好的交易对象;要签署书面会员协议,不要轻信口头承诺;要谨慎大额充值,警惕高额返现陷阱,防范商家关门跑路风险。
智能客服莫要添堵
庞先生租借某品牌的充电宝并确认完成归还操作,但3天后,他收到被扣费199元的通知,多次联系商家客服,对方称无法确认是否归还。
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陆续上线智能客服,代替人工客服。但智能客服导致了新的消费纠纷。其主要问题有:智能客服不能实际解决问题,答非所问或循环重复;仅提供智能客服,不提供人工客服,如共享充电宝、饮品自动售卖机等智能设备故障,无法及时、有效联系人工客服;智能客服转人工客服接通困难,排队较长,消费者被迫在线沟通;智能客服入口隐蔽,难以找到,或者操作复杂,对老年消费者不够友好。
众多消费者认为,智能客服是技术进步的产物,经营者在利用技术手段减少重复性劳动,提高服务普及度的同时,也应当注重与消费者有效沟通,切实解决消费者问题。消费者享有知悉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提供售后服务是经营者的法定义务,经营者应当提供便利的沟通方式,方便消费者与其沟通,听取消费者对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意见。不能售前“人工”,售后“智能”,甚至以智能客服为幌子,有意制造沟通障碍,阻隔消费者与经营者联系,拒不承担应尽义务和责任。
跨境网购体验不佳
2021年5月,张女士在某跨境网络平台购买化妆品,4个月之后才收到货物,发现产品包装盒上注明的有效期为2021年9月,部分商品已过使用期。张女士联系物流公司要求赔偿,物流公司以各种理由拒绝赔偿。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网络成为购买国外商品的重要渠道。消费者遇到的问题有:售后消极处理,不履行保修承诺;所购产品与线下专柜不符;产品以旧充新、以次充好;实际数量与标注不符;物流周期长导致收到货物后超过保质期;退换货不畅、物流货损丢件等。
跨境电商平台从事经营活动有各种类型,如第三方平台型、直采自营型等。从经营者责任看,国内网购引流平台、跨境电商平台、平台内经营者,应明确履行告知义务,以显著方式披露各自的主体责任、存在的相关风险、退换货方式及程序、法律适用等问题。从消费者角度看,跨境网购存在诸多风险,消费者要谨慎选择交易对象,充分了解商家状况和信誉。特别是通过个人海外代购,要多加询问购物相关情况,不要轻易交付定金,或者私下转账。要注意保存好聊天记录、交易信息等,可以要求代购方提供购物凭证,如收银单据、付款截图及出售商家的联系方式、物流运输证明等,方便日后维权。
盲盒经济热中有忧
王先生花费99元购买盲盒,收到货后发现存在质量问题。与商家联系要求更换,商家反馈:“盲盒商品随机确定,不得更换,已事先告知”。
盲盒经济因其“中奖”的未知性给消费者带来惊喜、趣味和诱惑,受到消费者追捧。但是,盲盒经济也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
消费者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利用盲盒销售临期商品或假冒伪劣产品。如宣称网购化妆品达一定价款,就可加1元赠盲盒,实际盲盒里却是快过期的产品;二是利用盲盒诱导消费。如餐饮企业与盲盒销售商联合推出的“联名款盲盒套餐”,诱导消费者超额消费,获取限量款盲盒,造成粮食浪费;三是利用盲盒销售患病活体动物;四是一些商家拒不承担盲盒商品的售后责任;五是以珍藏、稀有、限量等名义诱导未成年人冲动消费;六是盲盒概率不透明,存在私拆后再售卖等弄虚作假情形。
目前,盲盒消费无序扩张,手办盲盒、机票盲盒、宠物盲盒等“盲盒风”愈刮愈烈,似乎“万物皆可盲盒”。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不容忽视。
有关人士建议,划定盲盒经营红线,对于低龄儿童、特殊商品、特殊领域禁止盲盒营销,对于违法销售、不当诱导、天价炒作、逃避责任等行为严厉打击,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经营者要依法合规经营,切实承担经营者责任,杜绝违背公序良俗、诱导投机心理、不择手段牟利等不良营销手法。消费者要理性消费,警惕经营者不法营销套路,关注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杜绝攀比、浪费、投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