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绝学要有人做 非遗数字化形成新活力

2021-09-08 14:39:54    来源:工人日报

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巩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形成有利于保护传承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9月7日,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传统医药专业委员会、川茶专业委员会(简称“传统医药专委会”)正式成立,非遗数字化专委会、川酒专委会等各专委会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受政策的激励,四川非遗圈“社会参与”的比重正在加大,为老传统注入新活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力量。

▲四川省开展的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冷门绝学要有人做

成都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特聘院长柳长华谈到传统医药专委会成立时说,四川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各方面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很高。1月27日,四川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在成都召开,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出席并讲话,要求加快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确保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造福全省人民。

致力于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多年,柳长华常被人问及“中医(传统医药)是文化吗”这个问题,他的答案毫不迟疑:“中医的生命观、疾病观、诊疗观、养生观等,均来源于中华民族根本的信仰,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上生长出来的文化形态。”

从现实情况来看,四川民族众多,积累下来的民间非遗传统医药资源在全国数一数二,这么大规模的活态传统医药文化资源非常可贵。但在经年累月的调研走访中,柳长华发现,很多传统医药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实对项目的文化性、历史性知之甚少。

如中医的正骨跟西医骨科完全不同。“骨正筋柔,气血以流”是中医治疗骨伤的重要思想,这种文化理念已经很少有人去宣讲。成立专委会的目的就是要提升传统医药非遗项目传承人对文化的理解,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保护传承发展的作用。柳长华也曾接触一个省级传统医药非遗项目“热灸”,老百姓来体验治疗后确实能解决问题,但项目传承人却不能清楚解释其中的道理,导致人们觉得它神秘,甚至认为是不科学的。

“对民族文化不理解怎么能有自豪感、自信感?”柳长华认为,这些年的主流是用西方的思想方法来解释中医,但真正需要的是用民族本根的文化,用我们的思想、哲学和语言来解释中医。就这个层面而言,专委会任重而道远。柳长华说,这是一种文化责任,要让百姓知道,中医不神秘,很实在。要帮助把这些精华说清楚,把文化传承下来。

“冷门绝学要有人做。”柳长华表示,在未来的传统医药保护上,专委会将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动员社会力量一起来关注、整合和帮助那些在民间一息尚存、需要抢救保护的民间传统医药。

非遗数字化形成新活力

在计算机领域工作了30多年的四川川大智胜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总经理左齐,最近正在适应自己的新身份——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和非遗数字化专委会筹备组负责人。

连月来,左齐所在的川大智胜作为发起单位,联合多家相关企业共同开启了非遗数字化专委会筹备工作。

古老的非遗和新兴的计算机科技,看起来不搭,却早已密不可分。“非遗数字化是非遗保护的必由之路。”左齐认为,要在传承和保护上体现非遗的历史文化内涵,非遗数字化既是现实需求,也是迫切需求。以记录性保护为例,数字摄像机将传承人和非遗项目信息记录下来。在非遗的生产性保护领域,每年举办的非遗购物节通过互联网让非遗与创新科技、与产业对接,也是运用了数字化的力量。说到抢救性保护,如VR、三维扫描、三维建模等更多新技术,将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做更深层次的数字化应用。

一段时间以来,作为非遗数字化专委会筹备组负责人,左齐和同事们发现,很多地方在非遗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应用上还处于空白或刚起步。各地非遗发展的现状更多的是各个传承人、各个细分方向单兵作战,缺少能把资源聚合、协同发展的平台。“这里面有太多的空间可以有所作为。”左齐说,经过分析,他们认定,四川的非遗数字化专委会应该向平台化构建、智能化应用体系搭建去发展,为非遗传承人、非遗项目和非遗保护机构赋能。未来几年内,将建立一个融合平台,整合行业资源,全面提升四川非遗保护的数字化利用水平。

记者了解到,过去,非遗只有一些零散的信息化应用,主要是记录性保护和档案的电子化。未来,四川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将其上升为系统性数字化保护。两年前,川大智胜已经与四川省非遗保护中心合作建立了非遗大数据平台,目前四川省级和国家级非遗材料的数字化归集已基本完成。专委会成立后,还将搭建一个非遗工坊电商平台,给四川的非遗生产性保护做好支撑。

非遗数字化专委会的成员并不都来自IT企业,而是能应用IT互联网技术和手段,将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做得更好的企业。按照工作计划,接下来专委会还将在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上做文章,比如,利用数字技术手段,促进非遗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并推出一批具有鲜明四川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建设非遗特色智慧景区等。以筹备组成员成都西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例,其在乡村打造的小酒馆和文化走廊,是非遗的重要载体,也成了消费者和游客与非遗传承人互动的交流平台。

各美其美张扬非遗生命力

9月7日同时成立的还有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川茶专业委员会。成立之后,专委会将发挥桥梁作用,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吸纳川茶相关非遗保护单位、生产单位、研究单位和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产业精英、非遗管理人员等会员加入,为川茶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专委会各美其美,协会的生命力、全省非遗的生命力将得到张扬。”中国非遗协会副会长、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郑晓幸欣喜地说,最近几个月来,围绕建设文化强国和“十四五”规划,国家高密度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6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8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这些都为新时代非遗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勾画了蓝图。

四川是中国非遗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记者从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2020年全省文化资源普查显示,四川拥有8098项非遗资源,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53项、国家级传承人107人,省级项目611项、省级传承人764人(含国家级双重身份)。如何把这些资源保护好、利用好?郑晓幸认为,该《意见》的出台,给正在发展的四川文化建设、四川文旅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动力、新的内容。深入学习贯彻该《意见》,可以把四川非遗保护工作的优势、长项加以弘扬,把一些短板、痛点、盲点加以补充,让非遗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通过各种形式的创造性转化与利用,令其活态地呈现在文旅经济发展中,这是一次重要的契机。

反复研读该《意见》,在其中第二十条“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智库建设,进一步发挥专家咨询作用”一句上,郑晓幸画上了重点符号。

“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郑晓幸说,非遗保护工作任务繁重,如果没有行业组织介入,非遗保护的“最后一公里”是悬空的,难以落实具体工作。因此,中央提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目前由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共同整合这些力量,以各专委会为抓手,正在推动形成有利于保护非遗的环境,让其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