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3 14:29:23 来源:央视网
云南昆明,一场急雨。西南联大铁皮覆顶的教室里,密集的雨点声盖过了讲课声,讲台上的先生转身在黑板上写了4个大字:“停课赏雨”。
(相关资料图)
80多年后,也是这样一个雨天,同样的铁皮屋顶下,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旧址内的复原教室里,学生志愿讲解员散勐正为游客重现这段往事。“这是‘刚毅坚卓’的生动剪影。”散勐说。
追寻历史载体
走近西南联大旧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门匾率先映入眼帘,远处,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3位校长的青铜雕塑静静伫立。西南联大博物馆入口处,镌刻着4个大字“刚毅坚卓”。在民族危亡的艰难时刻,西南联大结茅立舍,弦歌不辍,广大师生更是将“刚毅坚卓”的联大校训践行始终。
如今的西南联大博物馆是原西南联大图书馆复原建筑,内设展览以西南联大历史为主线,展出西南联大各类档案、实物与相关历史图片。近年来,西南联大博物馆通过采访上百位校友及其亲属,广泛征集历史物证,让精神文化有了更多载体,传承不息。
成为学生志愿讲解员后,散勐已经完成了100余场讲解,但每次讲解时都难掩激动。有一次,一位老奶奶听完讲解,拉着散勐的手说自己的父亲当年就是联大的学生,徒步南迁时磨破了3双草鞋。散勐说,“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我对‘教育史上的长征’有了更深的理解。”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博物馆外的民主草坪上,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合唱团唱响西南联大校歌。“当时,西南联大师生曾在云南多地唱响这首校歌,无数青年深受感召,自发加入抗战宣传队伍。”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说。
开展时空对话
“你是中国人吗?”“是!”“你爱中国吗?”“爱!”“你愿意中国好吗?”“愿意!”
这是音乐舞蹈史诗《西南联大》中的“爱国三问”,今年新生入学时,引得演员和全体师生异口同声坚定回答。近年来,依托西南联大红色资源,云南师范大学陆续创编了音乐舞蹈史诗《西南联大》、情景剧《追寻》、舞台广播剧《闻一多》等作品。
“邓稼先以身为炬,铸就国之重器。每次站在舞台上,我都像在与先辈对话,感受他们信仰的力量。”在情景剧《追寻》中饰演邓稼先的云南师范大学教师路琦说。在《追寻》中,3名当代大学生与80多年前的师生跨越历史、隔空对话,先辈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赤诚,与当代青年“强国有我”的志向相互呼应、激荡共鸣。
这些剧目在云南多所高校开展巡演,引发热烈反响。“我们将剧目定位为‘永不落幕的行走的思政课’,希望借助表演,让更多学生成为精神的传承者与践行者。”《西南联大》剧目总导演、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沈建鑫说。
书写传承故事
前不久的一次社会实践中,云南师范大学学生王雪妮踏上了“重走联大路,续写强国梦”的调研路。
调研路上,王雪妮驻足凝望。“当年一部分联大师生就是从这里走过,抵达昆明。脚下的路,印刻着先辈的足迹。”王雪妮说。
在教育教学中融入西南联大历史,在实践育人中感悟联大精神,在云南师范大学,处处是传承。
青瓷杯中飘出淡淡茶香,围坐的师生轻声交谈,偶尔响起会心的笑声……这是“西南联大下午茶”活动的日常场景。
“活动的根,扎在联大的传统里。”云南师范大学学生马梓丹是“西南联大下午茶”策划人之一,“当年,联大师生常聚在茶馆,就着一壶热茶谈学问、聊理想,我们就想复原这种有松弛感、有深度的交流氛围。”
联大旧址内创立的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已办学3年,这所由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共建的研究生院,不仅延续着“联合办学”的传统,更以新的育人模式传承精神、书写故事。
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践行中,西南联大的精神跨越时空、生生不息。只要有人记得、有人传承,就永远有鲜活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