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门:中国发布 | 上外投异物学生被开除学籍 专家:教育系统更应思考如何帮其改过从善

2022-06-16 05:45:29    来源:中国网

中国网6月15日讯(记者 刘佳)因向同校女生咖啡中投放牛磺酸泡腾片,上海外国语大学一在校生被学校通报,并处以开除学籍处分。值得注意的是,据网友此前爆料,该名学生在校表现良好,头顶“高考保送生”“优秀本科生”“卓越班班长”等光环。投放异物事件发生,在亲手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之外,更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红线意识在哪儿?

高校鲜有普法教育课程或活动

随着上外事件的不断发酵,中国网记者询问了几位身处高校一线的教师、负责人对于此事的看法。

一名高校的学院负责人直言,类似事件在本校也有发生,但性质并无此次恶劣。“学生认为,有些事情只是他们口中的‘恶作剧’,并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对此,另一高校学生工作负责人也给出了同样的答复。她表示,学生很难辨别哪些属于犯法,哪些只是玩笑,边界很难界定。对于类似情况,学校的处理方式是,视情节轻重处理,更多情况会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相关资料图)

就上外事件本身来看,有媒体报道称,该男生主观上有对女生实施不法侵害的意图,客观上实施了“投放药物”行为。这意味着,他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属于犯罪未遂。但在中国网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个别大学生坦言,并不知道这一行为触犯了法律红线。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如何?中国网记者对此摸底了3所高校的法治教育情况。据一高校文法学院负责人介绍,学校并未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普法教育类课程,但文法学院内的法律课程供全校学生选修。另一所北京高校负责人也给出了同样的答复,全校学生只有在每年5月时,才会参加北京市组织的普法教育活动。

法治意识应列入终身教育范畴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法治教育不能单从高校谈起,而关乎整个教育系统甚至全社会。“道德底线、人格基础和法律红线之间有明确的边界限制。他说”就上外事件来看,培养道德底线和人格基础更多的是家庭责任,学校教育也应该参与其中。但就法律红线来讲,应该是营造广义的法律环境,这不能仅从高校这一小的社会环境中区别判定,根本应该是从全民的守法意识和普法教育做起。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对此持相同观点。就校园普法这一焦点而言,他认为,学校教育应从小建立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他以一些国家的具体做法为例,当10岁以下的孩子犯错并侵犯到他人权益时,当地会处以社区劳动教育的惩罚措施,而非监护人代为补偿或执行。这就从小给孩子培养了清晰且深刻的规则意识。这种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需要贯穿于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体系内,也必须贯穿始终,形成终身教育。

开除之后重点是“改过”

而就上外事件来看,别人眼中的“好孩子”怎么会变成“暗中使坏”的不良少年?熊丙奇认为,这需要就我们现有的教育制度进行反思。“我们现行的教育评价方式中存在‘让位知识教育’的固有思想。家长、学生和老师普遍认为,只要成绩好就好。”这种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这类学生的“挡箭牌”。这也是近年来有媒体爆出类似“高校学生会欺凌学生”事件的原因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则向中国网记者表示,“越是有光鲜标签的人,越应该受到更多的监督。”这才是不滋生“细菌”的措施。

但程方平也认为,教育的本质还是“育人”。当对上外这名涉事学生处以开除学籍处分之外,作为学校或教育系统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改过从善,重塑一个人的正确价值观。这才能让我们看到真正有温度、有希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