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1 16:54:42 来源:中国网
中国网6月11日讯(记者 彭瑶)今年5月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如何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如何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6月10日,中国人口学会在北京举行“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上述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并积极建言献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决定经济长期增长潜力的不是人口总量,而是人力资源
“当前,社会对人口问题的理解有误解,源于没有认真区分人口总量和人力资源的概念。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应该是愿意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活跃的、健康的、有技能的人口总量。”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即便中国人口总量已达峰,且劳动参与人口总量峰值已过,但由于人口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日益提升,中国人力资源总量仍将在2040年前持续增长,并在2040—2050年间保持稳定。
“根据测算,如果中国人力资源能得到有效提升和充分利用,国民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可以有效抵消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冲击。”李稻葵说,决定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潜力的因素不是人口总量,而是能否提升并利用好充沛的人力资源。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讲师李龙表示,不应忽视中国巨大人口规模下蕴藏的人口素质和人口分布优势、劳动力产出型及劳动力参与型优势。要把中国巨大的教育相关人力资本存量优势等,转化为劳动生产率及劳动参与率的优势,用好制度红利,激活人才红利、性别红利、长寿红利等,打造大规模高质量劳动力市场。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表示,要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对中国人口发展的影响。中国人口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的不断提升将重塑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人力资源的基础。
6月10日,中国人口学会召开“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中国网记者 彭瑶 摄
完善教育、就业等政策 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表示,尽管人口出现负增长,但中国在负增长早期,人口规模依然巨大。人口数量巨大蕴藏了规模势能,形成规模型人口机会。中国若能通过可持续经济发展,把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不仅能带动国内经济大循环,也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机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还需要为老年人提供社会参与和创造构建老龄产业新业态的机会。
李稻葵建议,建立弹性退休制度,激发高龄人群健康红利,在尊重劳动者个人意愿基础上,鼓励高技能领域劳动者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同时给体力劳动者更多选择空间;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帮助老年人应对常见病,使其更积极、健康地投入到新的生产生活中;积极推进教育改革,继续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尤其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段成荣认为,1.38亿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是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他建议,研判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人口发展形势,落实关爱政策,加强对儿童人口的人力资本投资;完善婴幼儿照料体系,减少城乡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的生育和养育成本;加强教育可及性与公平性,保障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获得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天津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金牛表示,就业优先和产业升级是将高质量人口机会转化为人才红利的战略抓手,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高劳动参与率和生产率,将健康福祉转化为生产力,将教育传承转化为创新力;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主动适应未来劳动力数量、结构和质量变化。“伴随着人口健康、教育、就业和产业等政策环境的不断完善,人口高质量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高质量的人口机会愈加丰富,人才红利之源愈加丰沛,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信心始终牢固。”
6月10日,中国人口学会召开“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中国网记者 彭瑶 摄
落实生育支持政策 促进职育平衡
“持续偏低的生育水平是造成‘少子化’‘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的根源,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风险。”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指出,通过生育调节,释放生育潜力、激发生育动力,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同时,满足育龄人群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生育需求,充分发挥家庭期待动机对生育意愿的提升作用,降低生育成本动机对生育意愿的削弱作用,激发适龄人群生育意愿。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翠玲认为,随着普惠托育的覆盖面进一步提升,托育服务的可及性增强。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辅助生殖技术服务投入加大、辅助生殖技术出生占比提高等,这均有助于平缓生育水平下降。中国近年的低生育率更多是新冠疫情、经济、社会的结构性压力等外部因素导致的生育推迟及进度效应,未来随着生育推迟幅度的减缓,生育进度效应逐渐减弱,推迟的生育计划或可得到全部或部分实现,中国生育水平将会有所回升。当然,中国还需要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全方位的性别平等环境、有助于生育实现的文化氛围、包容多元的婚育观念与生育行为、提供多方面支持的生育友好政策。
谈及如何促进职育平衡,贺丹提出,要将托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家庭育儿指导,建立惠及所有出生人口的婴幼儿照护补贴制度;完善女性就业和生育期间经济保障,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
(编审:魏婧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