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1 10:02:24 来源:南方日报
(资料图片)
东水土法造纸:传承千百年的非遗活化石
南方日报记者 赫鹏翀
纸张是记载和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早在东汉时期,蔡伦就发明了古法造纸术。直到1900多年以后的今天,阳西县新墟镇东水村的村民们仍然保留着这门古老的手工技艺,也成了造纸行业的“活化石”。2021年,阳西县“东水土法造纸”入选阳江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东水村位于东水山区,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竹子的生长,也为古法造纸提供了重要原材料。昔日造纸业兴盛时,一度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几乎家家户户都建有造纸作坊,村民男女老幼均参与造纸生产。据村里老人介绍,东水村开展古法造纸生产已经有300多年历史,其中古法造纸、东水茶和竹笋并称为“东水三宝”。
古法造纸的工艺比较复杂,包含“破竹”“浸竹”“腌竹”“漂竹”“舂竹”“打浆”“捞纸”“压纸”“拆纸”“晾纸”等工序。村里漫山遍野的翠竹是造纸的原料,砍下竹后按80厘米左右裁断,十字剖开成四片,这个工序叫“破竹”;把破好的竹片扎成捆,放到水里浸泡发酵三个月,这叫“浸竹”;然后再用石灰腌制半年左右,这叫“腌竹”;完成这道工序后,竹子由生料变成了熟料,既去除了多余成分,又很好地保留了竹子的纤维。
将熟料竹片捞起,用清水漂清石灰,泡好的竹片变成了金黄色,被送进舂房开始下一个工序——“舂竹”,即借助水力和电力,把竹条舂成粉末。紧接着,把舂好的竹粉倒进纸浆池,水池用纱网隔成几格,这样一来,粗的被过滤在外面的小格,嫩的随着水的搅动,流进中间的大格,这叫“打浆”。以前打浆靠双脚踩,现在多数采用电动打浆机来完成这项工作。
此后,就进入“捞纸”工序,造纸工匠站到纸浆池旁边,使用专用的丝网往里捞,竹粉就会沾在丝网上,再倒出来,一张纸的雏形就具备了。捞出来的纸累叠到足够的厚度后,要用人力压干脱水,否则纸张会粘在一起,这叫“压纸”。接下来的工序是“拆纸”,就是把成张的纸分离出来。最后的一道工序是“晾纸”,把拆开的纸晾干,这样古法造纸就完成了。
据了解,这种古法造出来的纸品呈黄色,纸质较粗糙且易燃烧。以前多用于建造房子时作纸浆用,现在则用作祭祀中的祭品,主要销往粤西等地。